197章蒂罗尔保路运动
197章蒂罗尔保路运动
作者:正统大汗阿里不鸽
当时,吴王政权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声势浩大,因此大家听完之后,虽然有兴趣,但也就是“不妨一试,反正也没什么代价”的态度。
不过,哪怕只是个传言,镇里人还是花了些心思。
按盔甲匠的说法,建立“大明”的这帮人,来自东方的塞里斯。他估计,是那边的王位觊觎者之类的群体。总之,是有一定正经出身的。
盔甲匠认为,很多时候,知识比单纯的武力更重要。之前大家吃亏,估计也是知识和见识不足。而塞里斯文化发达,这些“大明”的人,出身也不低,对于政治、军事这些专业知识,都有非常深刻的认识。起码,也是吊打本地老爷的。
而且,除了知识和眼界,他们还能提供更多东西。
据说,这些人一直在洛林,训练当地的农夫和市民。只要向国王陛下效忠,就可以加入进去,得到那边派来的专业军事人员的帮助。至于在这段时间里,如何应付领主和矿主,如何进行训练效果最好,人家那边肯定也有方案。只要向他们求援,就可以了。
这样,等训练完成,大家也就算半个职业兵。他们也不指望自己能像故事里的罗马军团那样正规,可以直接威胁元老院;或者像隔壁瑞士人那么凶悍,直接把领主打跑。但是,他们的要求,也没有这么高。只要能吓唬一下领主老爷,让他掂量下继续迫害大家的代价,也就够了。
至于故事里那个外敌入侵,也好解决。山上不是有不少山民团伙么,可以心思活络点,跟他们串通一下。镇里干活的人,有不少就是进城的山民,和家乡还有联系。让他们去喊老乡来,还是可以做到的。
当然,有了大明撑腰,事情就更好办了。
当地人同样有一些“师出有名”的传统。如果是大家自己造反,很多人就会感到心虚。而且,现在这个情况,大家的诉求,其实也不太一致。
说难听点,很多人虽然生气,但也只是嘴炮而已。目前,只有矿里头的奴隶和奴工,最多加上城里的一些苦力,算是真心实意要造反的。而哪怕是底层学徒工,都没有那么坚决——虽然嘴上一直说,想和十年前一样,把犹太人全部吊死,但真到了要把具体计划做出来,需要确定有什么风险,要去干掉哪个具体的人的时候,很多人又开始犹豫,感觉好像也没必要做到这种程度了。
这样一来,虽然都有共同诉求,但大家内部分歧也不小,导致很多时候并不好拉人。参与进来的人,也经常吵架,乃至互相鄙视,发生冲突。工匠觉得奴工没有见识,过于疯狂;奴工觉得工匠奴颜婢膝,不敢动手;城里人觉得山民粗野莽撞,没有战略意识;山民觉得城里人瞻前顾后,耽误时机。总之,互相都有龃龉,也没少闹矛盾。
这个时候,拿出大明的旗号,就很有用了。因为吴王虽然看起来只是个流亡者,但也是个货真价实的贵族,能提供不少理由。
盔甲匠告诉他们,在洛林地区,当地人就已经开始通过大明朝廷,联合起来,给领主施压。而他们这边虽然远,但也可以找大明国王作保,召集大家一起开个会,好好讨论下。
大家也很赞同,因为这样一来,他们就多了些选择。冶铁作坊的工匠最先反应过来,他们指出,伯恩哈德伯爵对大家拥有领主的权力,前提是他也在履行领主的义务,要遵守规则,保护领民,维护好领地的秩序。但是这些年,领地上各种是非,大多都是伯爵自己惹出来的。显然,他已经违反了契约,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。
所以,这种情况下,大家脱离他,寻找新的领主,也是合理的。这不能叫造反,而只是正常的流程,是如今通行的封建制度下,大家的正常行动。相反,如果伯爵不能接受,主动动手干涉,那就都是他的错,不能怪大家也拿起武器对抗了。
这么解释下来,不少人都觉得可以接受了。连行会首领们都认为,如果效果好,也可以投靠这个更好的领主。
伯爵天天找他们催要产品和钱财,导致这些人都不得安宁。稍有不顺心,就威胁说,会和第一次暴动时一样,把他们这些行会的主事者也全杀光。如果其他人能保证他们的安全,那换个领主其实也不算什么事情。
对此有意愿的人,在教堂里秘密举行了集会,成立了一个临时协会,约好大家合作,进行这次尝试,在结果出来之前,谁都不能退缩。如果有人背叛,向伯爵和矿主之类的外人告密,其他人要合力除掉他。
在工匠中,铁匠们受到的压力是最大的。于是,铁匠行会的人主动带头提供经费。由会长和几名大师傅,自掏腰包,准备派遣使者,去找这个吴王问问情况。
如果他们能派人来支援,就再好不过了。这边的人可以立刻响应,把伯恩哈德轰走,然后宣布这个领地从此归属吴王。
按理说,这种流亡大贵族,一般都是继承战争的失败者之类,不缺名义,乃至赞助人和追随者,只需要一个实打实的领地,就能立刻重建封国。他们这时候效忠吴王的话,就属于雪中送炭了。
而且,地方上的领地主动投效王廷,成为直属领地,从来都是国王们非常欢迎的举动,为此不惜给出各种优待。要是这次投资成功,他们整个伯爵领,可能就和法国的多芬内伯爵领一样,成为有特殊地位的领地了。这种机会,又怎么能不试试呢。
在参会的人里,有个山民头领叫阿迪尔,自告奋勇地要求担任使者。
阿迪尔是个钦察人,能说会道,擅长跟人打交道。逃出矿区之后,他就组织了一批逃亡的蒙古奴隶,组建了一个小商队,四处流动,给各个定居点贩卖生活必需品,有时候也打劫一下路过的友商。
不过,因为来得晚,山区的蒙古部落,普遍不如本地部落混得好。再加上语言、文化、宗教等各方面的问题,他们和本地人之间也多有隔阂。之前因为伯爵和矿主过于残暴,导致大家不得不团结起来反抗。等反抗成功之后,很多问题也再次出现了。
因此,处于不利地位的蒙古人,要更加期盼大明到来。在本地山民还有些犹豫,不知道要不要掺和城里人这些事情的时候,他们已经主动行动起来了。
阿迪尔保证,自己会把消息带到,然后设法尽快把对方的反馈传回来。他还建议,大家要做好准备,不管吴王怎么回答,都先行动起来再说——反正已经上书在请示了,那就先默认上头答应了吧。
甚至,可以不等他到,就先发起暴动,打出大明旗号,杀死镇里和矿上的犹太人,驱逐伯爵的势力。如果事后吴王询问,就怪使者走的太慢,导致两边日期没对上。反正现在木已成舟,你就说这个领地你要不要吧。
这样,也能防止吴王那边的大贵族们瞻前顾后,硬拖时间,导致夜长梦多。这也算是他们在草原上,就见过不少次的手段了。
不过,其他人还是觉得,这个办法太激进了。现在,他们对于伯爵,还是没有多少胜算,不能这么莽撞。他那个小商队随时能跑,城里的工匠们可没那么好跑……
要是吴王那边不答应,其实也没什么问题,能指点一下就可以。实际上,有些工匠反而觉得,吴王不出兵才好。因为他派来的兵,肯定都是外地人。这些人和伯爵拉来的军队,在当地打来打去,就算成功驱逐了伯爵,领地恐怕也要遭重了。还不如自己想办法,拉山上的老乡一起参战。毕竟大家多少沾亲带故的,还好商量一点。
在这种心态下,阿迪尔出发前往洛林了。过了一段时间,一队自称吴王派来勘察情况的人,来到了这里。
他们说,阿迪尔想要请求援军,但朝廷觉得,这边还是太远,派兵的话,怕是帮不上来。不过,领地上的生计问题,倒是可以帮个忙。因此,吴王派了队护卫,带着几个农业方面的专家,来看看情况。
大家对此颇为失望,吴王派来的人也有点不好意思。他们告诉当地人,阿迪尔目前还留在洛林,继续活动,看能不能说服朝廷加大投入。
至于他们自己,是吴王之前从紫帐汗国雇来的。这段时间,确实一直在按照命令,到各地忙碌,帮当地人改善生活——可能是朝廷一直在做这种事情,所以下意识觉得,这次当地人的要求,应该也差不多吧。
他们只会种植业方面的专业技能,怎么打仗,是真的不懂。不过这次,既然来都来了,就尽量帮帮忙。
听使者的意思,这里环境闭塞,农业也不发达,但一般来说,这么大的地区,肯定也有一些尚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地方。他们还是可以考察下,看看具体情况,好规划一下改进思路,看看哪些地方还有救。
当地人也不知道怎么办好,只能决定继续等,希望阿迪尔能加把劲。又联系了山上的老乡,让他们各自出向导,带着吴王的人转转,看看他们还有办法么,毕竟,要是能改善一点农业,解决山上人多产出少的问题,也是有些用的。
不过,很快,吴王派来的人就结束了考察,又转回来了。
他们向当地人抱怨,说之前阿迪尔一个劲讲这个地方很贫穷,日子不好过,是不是有意隐瞒他们自己的问题,给朝廷哭惨要好处?因为稍微转转就发现,这里其实一点也不贫瘠啊。
这边大部分地区,山势并不险峻,尤其是那些山涧河谷,土壤非常肥沃,灌溉也很方便。有些地方的山坡,不适合种植粮食,但稍微开发下,就可以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。这种地方,按理说是不可能多穷的,也不知道当地人在搞些什么……
至于闭塞的问题,就更简单了。
这个地方,只有一条大路。据带路的当地教士说,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。
大概在天兄纪元前15年的时候,奥古斯都派遣军团,从意大利的维罗纳基地出发,北上越过阿尔卑斯山,建立雷蒂亚行省,以此开辟更多通道,保障侧翼安全和运输,支援重要的多瑙河地区。
这里有个布伦纳罗山口,是阿尔卑斯山诸口中最低的一个,因此通行也没有那么困难。罗马人于是修建了经过山口的大道,连接山南的意大利,和山北的蛮族地区。此后,这个山口,一直是阿勒曼尼和意大利两大地理区块的边界。
不过后来罗马衰落,大批蛮族南下意大利,帝国西部逐渐瓦解,罗马人的势力也从北向南,渐渐撤出了此地。之后,就再也没有人,能对大道进行全面维护了。此后一千多年,大家就这么将就用着……
所以,说这里交通不好,属于废话——这路规划的时候都一千四百多年前了,比天兄的岁数都大。此后,更是一千年都没人管。现在还能看出来这里有条路,都是个奇迹了。也不知道是罗马人工程能力过硬,还是后面的人太菜了……
他们不是筑路方面的专业人士,但这个情况,也实在太明显了——你得有路,才能谈交通啊。
除了这条千年老路,整个领地,甚至包括周围地区,就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通道。连路都没有,那交通当然闭塞了。这不是废话么……
他们建议当地人,别想这么多了,先把种地、筑坝、修路,这些基本功给搞明白。回头他们也会写信给吴王,请他调拨一些种子和农具样版,再多派遣些工程方面的人过来,指导大家进行建设。要不然,就算赶走了伯爵,这地方肯定还是这种鬼样子。必须得治标治本一起来,才能有些指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