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28号,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点映单日票房2500万。
6月29号,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扩大点映,单日票房4800万,逆袭第一。
6月30号,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继续扩大点映,单日票房5000万。
点映三天,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点映票房达到1.23亿,目前在豆瓣、华夏数据网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‘燃爆’、‘颠覆’、‘年度最佳’、‘国漫之光’等等评价。
不仅仅如此,这一次其实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的自来水规模是远超《华夏药神》的,因为这一次主力军不仅仅加入了庞大的亲子群体,还有二次元群体。
很多亲子群体在短视频平台分享着孩子看电影的画面,有孩子们摹仿着哪吒的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手势,也有奶声奶气地喊着“去你个鸟命”,大家觉得挺有意思的。
至于二次元群体和年轻观众则是沉迷于解构电影里的角色设定CP感和颠覆性改编。
像“藕饼”(哪吒x敖丙)、“饼渣”(敖丙x哪吒)等二创内容层出不穷,热度相当惊人。
除此之外,星纪元影业精心准备的“晒盲盒赢电影票”、“哪吒仿妆”、“我命由我手势舞”等线上活动,在庞大的自来水流量加持下,效果呈几何级数放大。
还有线下主题展厅人满为患,衍生品售卖点前排起长龙,印着“吒儿”头像的T恤、帆布包成为街头新时尚。
《哪吒》点映三天的票房曲线和口碑热度,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:一部现象级的、拥有通吃全年龄层观众潜力的超级爆款,已经诞生。它的上限,绝不仅仅是接棒《华夏药神》,而是要创造一个新的、属于动画电影的票房神话。
7月1日,星期二,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正式登陆全国院线。
帝都星辉影院,经理杜明盯着后台数据,同时他在飞快的回着消息。
“《哪吒》,所有影厅,能排的全排上!IMAX、巨幕厅优先保证,排片率……给我拉到60!”
杜明的声音带着一丝破音的激动,数据不会骗人,点映场次95以上的恐怖上座率和散场后观众意犹未尽的讨论,让所有院线经理都明白,今天谁能抢到更多的《哪吒》排片,谁就能赚得盆满钵满。
仅仅一个上午,《哪吒》的排片占比就从凌晨的45左右,被各大院线紧急调整,全国平均迅速飙升至55以上,核心城市重点影城突破65已是常态。
魔都票影文化总部,宣发作战室灯火通明,巨大的数据屏幕上,《哪吒》的实时预排片和预售票房曲线如同火箭般垂直向上蹿升。
预售票房在开画前两小时就已轻松突破1.5亿,老陈和华影副总站在屏幕前,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兴奋和一丝恍惚。
“林星……真是点石成金啊!”
华影副总感叹道:“一部动画电影,预售破1.5亿……这放在两个月前,谁敢想?”
老陈轻轻点头:“对啊,这谁敢想啊,内容为王这4个字林星是真的能说的有说服力,《药神》救市成功,观众信心回来了,市场热钱也涌回来了,正好撞上《哪吒》这超级品质……天时地利人和,全占了!”
网络上,#哪吒之魔童降世正式上映#、#哪吒预售破亿#、#哪吒排片逆天#等词条霸榜热搜。
现在大家的讨论焦点不再是“能不能爆”,而是“首日能冲多高”、“总票房能否超越《华夏药神》”。
各大电影博主、票务平台分析师纷纷下场预测。
“首日保底3亿,冲击4亿!”
“动画电影首日天花板?不存在的,我看好破5亿!”
“总票房?大胆点,照着50亿去猜!”
大家的猜测是越来越夸张了,而且目前电影院在7月1号仿佛是过年了一般,大家第一次体会到了救市电影的牛逼。
因为这股热潮甚至反哺了仍在映的《华夏药神》和《权力游戏》,许多观众在预订《哪吒》的同时,也顺带购买了这两部口碑之作的场次。
很多人抱着“反正来都来了,口碑这么好,一起看了”的想法。。
也恰恰如此,别看两部电影的排片虽被大幅压缩至10和15左右,但在《哪吒》带来的巨大客流带动下,其上座率反而比前几天有所提升。
季明导演在《权力游戏》路演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:“我现在希望大家都可以尽可能的定档暑期档,林星的电影成为了暑期档的救市主,然后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把暑期档的盘子继续拉大起来……”
西虹市影视基地,《资本接班人》片场。
林星接到了孟艳的电话。
“星哥,目前我们在各个电影院的调查员回馈是彻底疯了……”
孟艳的声音有些激动的说道:“现在好多电影院黄金场都已经全部售罄了,而且口碑是彻底爆了,院线的排片都还在加,甚至很多人说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首日票房能够破5亿了……”
“其实倒也是意料之中。”
林星倒是挺淡然的:“口碑发酵到了这个程度了,市场热度又被《药神》和《权力游戏》预热好了,那么这个爆发是必然的,孟艳,保持节奏,宣发物料按计划释放,但核心还是引导观众聚焦电影本身的质量和创新,尤其是国漫技术的突破和普世情感共鸣,那些‘超越《药神》’、‘国漫崛起唯一希望’之类的捧杀通稿,一条都不要发,提醒所有参与路演的主创,保持谦逊,多谈创作过程,少谈票房预期。”
孟艳道:“我知道的,星哥,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应该保持淡定,这个时候多少人都是想着看着我们出错的。”
说到这里,孟艳停顿了一下道:“点映口碑的几大核心亮点——颠覆性改编、顶级视效、情感深度、‘我命由我不由天’的反抗精神、以及太乙真人的川普喜剧元素,我们会持续强化,线下活动也按部就班进行。”
林星道:“可以,关于自来水的宣传就不要去推动了,这个就让他自然口碑发酵,我们要做的就是多发盲盒,以盲盒带动票房……”
同一时间,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因为口碑的彻底爆棚,现在甚至已经有点像《夏洛特烦恼》时的疯狂了。
就是这部电影已经出圈了。
很多人甚至平常都不怎么看电影的,这个时候也都带着孩子们去看电影了。
在黄金场时段,全国各地的影院大厅人声鼎沸,宛如节日。
电影院的取票机前排起蜿蜒的长队,检票口人头攒动,巨大的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海报下,聚集着拍照打卡的观众。
好多抱着限量版哪吒玩偶的孩子兴奋地跑来跑去,穿着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T恤的年轻人也都在拍照。
这就是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在首日上映的盛况。
其中,好多人都在说《华夏药神》把暑期档的大门给打开了,《权力游戏》属于是延续了一下,然后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直接把暑期档的门都给撞倒了。
不仅仅如此,好多人都认为电影院算是被救了,更关键的是观众的信心算是救到了。
因为并不仅仅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这部电影,其它几部虽然票房不高的电影但是口碑也都挺好的。
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,仿佛观众的信心要回来了一般。
次日,也就是7月2号,华夏数据网更新,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单日票房破4亿。
“这也太他妈的疯狂了吧,我操,工作日,单日票房都干到4亿了??”
“谁还说华夏电影已死啊?我认为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彻底救活了华夏电影。”
“不敢相信,这特么的太特么的猛了。”
“我认为华夏电影的好日子终于来了。”
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的首日票房,不仅轻松打破了动画电影的单日纪录,甚至逼近了《华夏药神》首日创下的4.5亿神话,各大媒体的头条瞬间被“魔童降世”、“国漫崛起”、“林星双核炸翻暑期档”等字眼占据。
不过面对着这么一个疯狂的首日票房,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宣发还是挺平静的。
今天宣发部门则是开了一个会,孟艳朝着众人说道:“我们的宣发节奏按原定的PlanB执行,第一,物料持续放出,但核心围绕电影本身的故事、情感、制作工艺,尤其是动画技术的突破点,避免过度玩梗,避免消耗新鲜感。
第二,‘自来水’声势浩大是好事,但团队引导要跟上,核心方向是‘好内容值得被看见’,严禁拉踩同期其他影片,特别是《华夏药神》和《权力游戏》,强调‘百花齐放才是春’。
第三,那些预测‘50亿’、‘超药神’的营销号通稿,一个都不准发,我们自己人更不许提。热度已经够高了,现在需要的是沉下来,让口碑持续发酵,而不是被捧杀。”
这是孟艳刚刚跟林星打电话讨论出来的,大家都觉得这个时候最应该做的就是引导正向讨论,控制预期。
当然,接下来连续三天的时间,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票房更是依旧稳的可怕,累计票房更是轻松破了12亿。
也就是说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不仅刷新了动画电影最快破亿、破五亿、破十亿等一系列纪录,更将“国漫崛起”从一个口号变成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现实。
全国各地的影院大厅里,随处可见拿着乾坤圈、混天绫玩具的孩子,以及热烈讨论剧情、角色和彩蛋的年轻人,《哪吒》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影,它成了一种席卷全年龄段的社会文化现象。
甚至电影频道也专门的重点报道了这一次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带来的影响。
目前市场大盘被彻底点燃,正如季明导演所期望的,被《华夏药神》打开的暑期档大门,被《哪吒》彻底撞得粉碎,甚至拓宽了边界。
大量原本没有观影计划的观众被吸引进影院,随后又带动了其他影片的观看。
《华夏药神》虽然排片被压缩至个位数,但其惊人的口碑和话题性使其上座率依然坚挺,总票房稳步向45亿迈进,长尾效应显著。
《权力游戏》凭借过硬的质量和季明的口碑,在《哪吒》的阴影下也保持着稳健的走势,首周过后累计票房逼近5亿,成为档期内的另一大赢家,整个暑期档单日大盘屡创新高,院线股持续飘红。
不仅仅如此,《哪吒》的“自来水”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,其自发性和创造性远超《华夏药神》,从专业的动画解析、深度的文化探讨,到脑洞大开的同人创作、全民参与的“仿妆大赛”、方言配音挑战,甚至带动了相关神话书籍的热销。
这波狂潮让整个电影产业,尤其是动画界,陷入了深深的震撼和反思。
无数从业者开始重新审视“讲好一个故事”的核心价值,以及技术服务于叙事的重要性。
林星此前强调的“尊重观众”、“内容为王”被无数次引用和验证,博海影视因错失投资《哪吒》而再次成为业内调侃对象,股价应声下跌。
就电影频道对于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的报道简直就是快要封神了,而周未两天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拿下了近10亿票房则是被大家认为是抢钱了。
这暑期档整个7月太疯狂了。
很多人都觉得《哪吒》彻彻底底的出圈了,而且有自媒体自然也都开始带起了节奏。
甚至好多人觉得《哪吒》是可以继续成为百亿的。
对此林星早就让孟艳把一堆贴子尤其是拉踩的贴子该删除就删除,因为他真心觉得这《哪吒》远远没有到那个好的地方。
尤其是面对《哪吒》点映和上映初期几乎“零差评”的情况,林星保持着高度的警惕。
“不可能有完美的电影,尤其是动画电影,技术细节、叙事节奏上肯定有可以讨论的空间,现在这种‘捧上神坛’的氛围很危险。”
林星在亲自审阅了后续的采访提纲,要求团队在接受任何媒体采访时,必须主动提及影片存在的不足或遗憾之处,比如某些场景渲染还可以更精细、部分配角塑造稍显单薄等,引导舆论进入更理性、更建设性的讨论层面,避免形成“不能说不好”的舆论霸权,那将是口碑反噬的开端。
同时,关于他本人“点石成金”、“统治暑期档”的神话报道也让他不胜其烦。
在今天与核心团队的视频会议中,林星严肃地说:“《药神》和《哪吒》的成功,是全体主创、数千名工作人员、以及所有信任我们的观众共同创造的奇迹,我只是做了一些决策,站在了前面,任何把功劳归于我个人的宣传,都是对团队其他成员的不尊重,也是对观众选择的误读,我们的宣传稿,重点永远应该是电影本身、是团队协作、是观众的力量。”
说到这里,林星停顿了下道:“大家都不要太飘了,我们要做的是口碑,而口碑是需要一点一点积累的,而且现在的舆论是极其容易反噬的,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。”
不仅仅如此,林星还提醒要关注舆情:“一定要24小时紧盯全网动态,尤其警惕两种倾向:一是过度吹捧,把《哪吒》和我们星纪元影视拔高到不切实际的位置,二是可能出现的恶意诋毁和带节奏,比如质疑票房注水、攻击导演能力、或者利用片中某些情节进行曲解和挑动对立,法务部要做好准备,对造谣传谣绝不姑息。”
与此同时,在网络上,关于《哪吒》的讨论热度丝毫未减,一个名为“《哪吒》能否超越《华夏药神》?”的话题悄然爬上了热搜榜前列。
支持者们列举着《哪吒》更广泛的受众基础、更强的衍生潜力、以及开局更猛烈的势头超越《华夏药神》是妥妥的。
而一些相对谨慎的声音则认为,动画电影有其受众上限,后续工作日和次周票房才是真正的考验,而且《华夏药神》的社会意义和深度是其难以比拟的壁垒,两派观点交锋,无形中又为电影添了一把火。
某个聚集了大量影视从业者和投资人的私下群里,讨论则更为深入和现实:
“林星这‘双核救市’,直接把暑期档的盘子做大了两倍不止,现在所有在映和待映的电影都在受益。”
“《哪吒》这势头,感觉动画电影的天花板要被他彻底捅穿了…以后投资方还敢不敢轻易说‘动画片没市场’?”
“星纪元影视这下真成‘王炸制造机’了,林星本人的话语权,在资本面前将达到一个恐怖的高度,你们注意到没,博海影视的股票今天又跌了,就因为他们当初没投《药神》…”
“最可怕的是林星的冷静。你看他,《哪吒》爆成这样,他人还在西虹市拍新片!这定力…啧啧。”
“听说博海已经准备把另外一部救市大作给搬上来了?而且这部还是局里格外重视的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