宙斯小说网 >> 剑走偏锋的大明 >> 目录 >> 第九百七十九章 不回头

第九百七十九章 不回头


更新时间:2025年11月19日  作者:郁雨竹  分类: 言情 | 历史 | 两宋元明 | 郁雨竹 | 剑走偏锋的大明 
潘筠和薛韶对视一眼,忍不住一笑,默契地作揖行礼,只当不认识。

喜金站在旁边眼珠子一转,默默地没吭声。

春望跑出来汇报潘筠的来历。

老人很好客,很快接受家里又多了一个客人,蹲在一边用洗菜的水洗手洗脚。

薛韶和喜金手上和脚上也都是泥土,老人招呼俩人过去洗手洗脚。

潘筠这才知道,薛韶他们下午就到了,在田边和老人一家说话,顺手就脱了鞋子下地帮忙收割稻谷,这一忙就忙到了这会儿。

所以,老人很喜欢薛韶。

读书人、尊老、会割稻子,不嫌脏不嫌累的,老人看着薛韶的眼睛几乎闪着星星。

潘筠撑着下巴坐在一旁听他们说话,很快就摸清楚了他们的情况。

薛韶,多半是为清丈土地而来。

想到她跟踪的那伙人的对话,原来他们的对手是薛韶啊

老人的儿子和儿媳挑着稻谷落在后面,迟了他们半刻钟回来。

天光已经完全消失,春莲拿了一把火把出来,插在一面土墙上,照亮了这一方天地。

顺着亮光,潘筠看到了地上的六捆稻谷。

还不是很黄,叶片有些泛青,她上前按了按谷粒,还算是饱满,松了一口气。

老人看到了她的动作,笑道:“小娘子也担心这谷粒不饱满吧?”

潘筠笑道:“是有此担心,毕竟时间不充裕,可现在看,叶片虽不够金黄,谷粒却是饱满的。”

老人笑得一脸褶子:“我都剥过了,要是不熟,即便焦心,我也不舍得收割的。”

收割稻谷也是一项技术活,不能太晚,也不能太早。

太晚,谷子熟透,一动谷粒就往下落,收割之后还要捆绑搬运,一旦太熟,谷粒自动脱落,就很难捡起来;

太早,浆未尽,不够饱满,晒干后重量骤减,脱壳之后更是不用说,有的米粒可能在脱壳的时候成了米浆,煮出来的米饭也不好吃。

老人蹲在一旁剥开米粒给潘筠看:“看,已经饱满了,不过,再多放几日,口感会更好。”

“既如此,为何急着收割?”

老人就指了指天道:“重阳将至,要整地准备冬小麦的播种了,过了重阳天就冷了,小麦出苗也需要时间,收得太晚,地没有休息,怕会影响明年的收成。”

他眉头紧皱,叹息一声:“这地也跟人一样,一直劳作,力气消失得快,也老得快。”

潘筠就问:“家中有几亩地?不能轮种吗?”

老人道:“小娘子说的轮种,那是大地主家才能做的,贫寒之家只有这几亩地,一年两种尚且不够温饱,更不要说轮种了。”

他们家有五亩田,三亩半的旱地。

其中一亩水田和两亩旱地是这几年才开荒出来的。

老人说起这事就一脸骄傲,道:“那边本来是一片烂泥堆,臭烘烘的,大家都不乐意过去,但我看水下的地是灰黑色的,我就知道是肥地,当即就决定把它开出来种田。”

潘筠咋舌:“老人家胆子也是大,就不怕遇到沼气?”

“什么气?”

潘筠:“一种因为草木腐朽而产生的臭气,这沼气吸多了会中毒,会令人窒息而死。”

老人一愣,半晌没说话。

老人的儿子闻言直起身来,转过来看了看父亲,沉默一瞬后问道:“爹,所以你之前难受是因为中毒了?”

老人嘟囔:“我又没吃没喝的,怎么会中毒?”

潘筠挑眉,上下打量过他后问:“老丈当时是不是头痛、头晕、恶心、乏力?”

“是是是,”老人儿子立即道:“他还吐了了呢。”

老人警告的叫了他一声:“大全!”

大全不理他,目光炯炯地盯着潘筠问:“小娘子,你看我爹现在还中毒吗?能不能治啊?”

“轻度中毒,一般到了开阔的地方休息一段时间就能缓解,不过我还是给你看看吧。”潘筠抓过他的手给他把脉。

父子俩愣愣地看她:“小娘子还会看病?”

潘筠笑道:“在下正是一个游医。”

父子俩眼睛更亮:“原来是大夫!”

潘筠给老人家看了一下,对方身体还不错,但潘筠也没放开他的手,一边摸着脉一边给他们科普:“这沼气不仅会让人中毒,甚至死亡,还尤忌火,哪怕只是一点火星,也有可能引起熊熊大火,甚至是爆炸。”

大全连连点头:“对对,所以我爹一把火把那片烂泥滩给烧了,火还飘到了空中,可怕得很。”

潘筠停顿许久后道:“你们也可怕得很。”

薛韶拢手站在一旁笑道:“我去过,那片烂泥滩形成的时间还不长,只有一掌左右的深度,是因为从上而下的水流排不出去,久而久之就成了泥潭,偏巧那里植物茂盛,而距离那里不远有一大片旱地,另一边是一个大池塘。”

“浇灌自有大池塘,这一边又全是荒地,他们拔出来的草就顺手都丢到了那里,久而久之,草木腐朽,直接把低洼处原来生长茂盛的草木全部毒死,倒形成了一个臭气熏天的毒泥潭。”

因为臭,也只能拿来丢草,除了老人,还真没谁想过在那片毒泥潭的旁边开一块田。

老人:“开出来前,他们都笑我,我一开出来,他们都嫉妒起来,这两年,周围好一点的荒地都被村里人占了,大家多少都开了一点田地,这才平衡。”

薛韶顺势问:“这些田地可造册拿了地契?”

“报给了衙门就要纳税,那不行,”老人直接道:“我们都没报,自家知道自家的地在哪儿就行。”

薛韶:“没有地契,万一有纷争怎么办?”

“有各家的族长和里正呢,村里的老人也都明理,不是他们的,他们抢不去,不是我们的,我们不抢。”

潘筠扫了薛韶一眼后道:“我从泉州城出来时听人说朝廷正在清丈土地,到时候清丈到这边查出来,不上契也得上契吧?”

老人不在意道:“有顾老爷在呢,不用怕。”

潘筠好奇的问:“顾老爷那么利害?”

“厉害!”老人骄傲的道:“顾老爷是大官,是我妹夫的堂弟,我家的地就是托我妹夫的福挂在了顾老爷家里。”

潘筠微微点头:“这样倒方便,不知道顾老爷在其中抽几成的租子?”

“不错,就抽一成。”

潘筠一听,惊叹道:“这样说来,顾老爷是个好人。”

老人肯定的点头,道:“顾老爷是个大好人,大善人,村里那条道,还有村东那座桥,都是顾家出钱修的,因有顾家庇护,这些年上面摊派下来的杂税和剿饷、练饷,我们都少交一半,村里那些姓顾的,跟顾老爷更亲近的,更是一文钱都不用交。”

老人说到这里,扭头叮嘱儿子:“大全,我们得记住顾老爷的好,等这晚稻打下来晾干,给顾老爷和顾公子送一小袋去,让他们也尝尝这晚稻和一般的稻有啥区别。”

大全一口应下。

老人说起顾家来滔滔不绝,薛韶在田间地头还没来得及问的问题,潘筠只是抛出一个引子,他就叽里呱啦全说了,而且越说分享欲越强。

吃饭时没停,吃完饭也没停。

直到春莲帮他们铺好床铺,催促爷爷去洗澡睡觉,老人这才意犹未尽的起身。

站起来还不舍得走,回头和薛韶潘筠道:“顾公子和你们差不多大,也甚是厉害,他已考中举人,听说明年要进京考进士呢,官差要是来量我的地,我就再托我妹夫,把那一亩田两亩地挂在顾公子名下……”

他道:“顾老爷是好人,顾公子也是善人。”

潘筠和薛韶都没吭声,目送老人一边念叨,一边快乐的去洗澡。

顾老爷和顾少爷是好人吗?

对家乡和亲友来说,他们当然是,可在这一片天地之外,因为他们不缴和少缴赋税而不得不多缴的农民来说却不是。

薛韶道:“来前我查过,德化县在册的耕地有六万四千八百余亩,今年泉州给德化县的田税额度是三万一千三百五十石,这是定额,所以,这边少缴,德化县其他地方的人就要多缴。”

潘筠坐到小凳子上,拨了拨眼前的火堆,轻声道:“依太祖皇帝制定的税率,大明的赋税不算重,但七十多年下来,实际上的人口和田地都在增加,但账面上的人口和田地一点没加,历代皇帝和朝臣们都没想过为什么吗?”

薛韶垂眸,沉声道:“因为劳役太重,还因为额外加的杂税太多,太重。”

“大明要增加国税收入,就必须解决这几点,”潘筠道:“否则,即便工业能起步,也会被它拉垮,而且,工业的发展需要人,而这些人现在都不在册上,而是黑户,他们怎么可能出去干活,发展工业?”

薛韶微微仰头看着乌云密布的天空,月亮被遮蔽,只有零星几颗星星在天上一闪一闪的。

不知何时起了风,天上的云不断卷着离开,月亮慢慢露出半边来,另一面天上的星星也多了几颗,却越发的闪亮。

薛韶喃喃道:“若是官绅一并纳粮,没有这等优惠之策,自然也就没了所谓的寄名。”

潘筠目光闪动,轻声问道:“那偏重的劳役呢?”

薛韶扭头看她,眼睛在黑暗中闪闪发亮,他盯着她轻声问道:“你觉得呢?”

“我觉得,粮税既然和官绅一样了,劳役也当和他们一样,全部取消,或是全部纳入田亩之中,一并收取,没有了分别,自然就不会再出现隐田隐民的情况。”

薛韶原地转圈,许久后道:“要做成这件事可不容易,真做了,你我真的有可能会死,即便你是修为高深的修者,只怕也挡不住。”

潘筠轻笑道:“做都做了,岂有回头的道理?”


上一章  |  剑走偏锋的大明目录  | 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