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党委会的时候,副乡长把几份土地承包合同意向书拿出来讨论研究。
“都是四队的?”乡长纳闷,“还都是大块地?那边那么多可开垦的荒地吗?”
“咋可能?”副乡长笑着说道,“都是盐碱地,也不知道咋了,四队这帮人现在都瞄着盐碱地呢,钱多的烧手吗?”
“关于这件事情,我知道一些。”已经已经乡副书记的姜至瑜停下手头的笔,说道:
“今年四队那边种了不少的棉花。李龙,就是咱们乡里那个被表彰为国家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的李龙,他们家种了一百亩的棉花。”
“一百亩?咱们乡里其他地方没有种棉花的吧?”书记问道。
“没有,他们这算头一茬。对了,他那一百亩棉花里,有三四十亩地是去年开垦的盐碱地。他前几年请了一位农学院的教授过来进行测土改良土壤,调整土壤的盐碱度……”
“知道知道,那个罗教授嘛,带几个大学生,好像至瑜同志当时你还给做了报导。”书记笑着说道。
“对,就是那次。从那时候开始,四队那边就大片的开垦荒地。不光李家,还有个王家。王家开垦的主要是非盐碱地,用来种麦子的。李家开垦的地,今年大部分种了棉花,少部分种了甜菜……”
“这样啊。那棉花产量怎么样?”乡长挺感兴趣,“我知道北五岔和六户地那边种棉花的比较多,据说还不错。”
“他们队上种棉花的有差不多十家吧,我简单的了解了一下,亩产都在一百五十公斤往上,据说李龙去年去过六户地,又去农学院那边请教了教授,所以他们队里种棉花的科学管理方面搞得不错。”
“棉花现在什么价格?”因为本乡基本上没怎么种棉花,所以书记并不清楚棉花的价格,开口问道。
“两块左右,等级好的还能往上涨一些,等级低的就一块七八的样子。”姜至瑜很清楚,“亩产毛收入差不多在三四百块钱左右。”
“很高了啊!县棉麻公司收这个棉花是吧?”书记顿时就来了兴趣。
“是的,棉麻公司收的。而且价格比较稳定。”
“那咱们是不是可以推广一下,对了,咱们乡里的农广校老师有没有懂种棉花的?可以让那些初中毕业的学生去农广校里学习一下,哪怕短期三个月、半年学习也行啊,科学种田,按老办法是没办法再提高产量的。”说这话的是乡长,既然已经有人探索出来本乡能种棉花,那必须要推广一下了。
“那这些合同批不批啊?”副乡长提起了最初的议程,“四队给这些地定的地价都比较低啊。”
“盐碱地,能有多高?其他队上的盐碱地都没人开吧?”姜至瑜必然是要帮着四队的,不看僧面看佛面呢。
“批吧。能开出盐碱地,能种出东西是人家的本事。”乡长笑笑说,“也就是四队了,一下子就能批出几百上千亩的荒地来,换其他地方,根本不可能。”
“也是,也就他们那里地多了。”书记也笑着说,“地方不错,就是有点偏。”
是的,现在四队那边的确是有点偏,环城路还没修,算是乡里往东一支最远的地方。
三不靠。
乡里很快就将这些申请开荒的合同批了下来。
而乡农技推广学校也多了一项任务,关于棉花种植的科学管理和病虫害防治。
四队,李龙正和大哥商量着明年种地的结构。
现在还没闲下来,需要犁地、播种的地块还不少。虽然往乡里申请开荒的文件才发上去,其实队里这些人已经开始开荒了。
毕竟这个时候开荒几乎没有不批的——农民主动要求开垦盐碱地种植,乡里肯定会同意的,这是大家的认知。
不过开荒这样的事情,陈前进、李俊峰去就可以了,李建国难得闲下来。
“新开的两百八十亩肯定种棉花,”李建国说道,“不过因为要交公粮,不光交麦子还要交油葵、苞米,剩下的地还得把这些种上。”
“我的意思是,剩下的地干脆都种成麦子算了。”李龙说道。“咱家有康麦因,省事。至于交公粮的油葵、苞米,问别人家买一些就行了,大不了交钱。”
“那……多麻烦……”李建国虽然经历很多,但终究还是没摆脱小农思想,总感觉自己家里需要的东西,最好自己家里种,花钱买的这种思维还没建立起来。
哪里麻烦了,省事的很。
“大哥,咱们种地现在差不多就机械化了,机械化有个好处,就是种和收非常的方便。你看麦子,今年播下去,明年浇水、洒化肥,收的时候康麦因一遍过,剩下的就是犁地了。”
李建国笑着点头,李龙说的没错,在北疆种的这些庄稼来说,麦子是最简单的。
“棉花呢,偏偏又是最麻烦的。明年咱们这二百八十亩盐碱地要都种棉花,就算咱们家人多也不一定能忙得过来,再种油葵、苞米,那真就忙得团团转了,还不如就种两样,麦子和棉花。
这样至少忙的时候差不多,中间还能休息。另外就是咱们家这么多机器,收麦、犁地的时候总得有人开吧,种的品种多了,到时干活就会冲突。
咱家也不是没钱,交油葵、苞米那些,花钱就行了,自己吃也是。队里有种的,买一些就行了。”
大嫂梁月梅也同意这种种地的模式,李建国想想,也就同意了。
不过棉花的规模还是要扩大,不光这两百八十亩盐碱地,还有今年一些种其他东西的地也要种。另外就是今年种了棉花的大部分地要种成麦子,算轮茬吧。
十一月下雪之前,李家又对盐碱地进行了一次漫灌,水量很足,直接把盐碱地泡了一遍,能看着那些碱毛融化到了水里,然后被水流带走,冲进了排碱沟里,李龙还是挺开心的。
土壤里的碱太多了,但能冲掉一点是一点吧。
至少表面的盐碱会少不少,明年在种完的时候,再进行一些针对性的施肥,应该会有不错的出苗率吧。
就算出不好,继续补种就行了。
后世许多人过来承包土地都是几百上千亩的,机械化种植,出苗率不好的话,宁肯重播也不会补种。
现在地少,人多,补种反倒是比较经济且有效的手段。
事情商量好之后,李龙就回县里办他的大事了。
收购站已经无法涵盖自己的业务了,李龙要去工商局把自己名下的这个收购站搞成商贸公司,主要业务包括收购各种药材、皮货等,出售汽车、农资等等。
这时候工商业执照还没分那么细,李龙还真就给申请到了。
商贸公司名字叫腾蛟,是李龙当时还在翻《七剑下天山》的时候随意想到的,这是一把剑的名字,书里写着系在一个黄金佛像腰间。
眼下人们起名都是宏远、宏图、大发之类的,李龙给自己商贸公司起名这么另类,也让工商局的工作人员十分好奇了一下。
然后听李龙解释了意思之后就笑了,李龙在想对方是不是觉得自己本身初中都没毕业,还硬充什么文化人?
他倒无所谓,反正这玩意儿也就是个名儿。
成立公司之后,他最近又把农资出售的活拿了起来。主要是这两年种地有好收成,化肥用的多、机械化种植,不少种田大户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好处,自然就大力购买化肥。
县里农资公司也多了几家,但像李龙这种有人脉的还真不多。
快到冬天了,现在来卖东西的少了。毕竟现在官面上已经开始宣传保护野生动物,冬天的皮子收的少了,那还能干什么?
二道贩子这边就开始转行,有些人甚至打起了李龙汽车的主意,帮着李龙寻找汽车的买主,顺便赚一点佣金。
李龙的汽车就这样卖出了三台。
还不错。
当然,更多的还是转行从李龙这里拉走化肥、农药和薄膜,转卖给不方便过来的农民。
李龙通过顾博远那边和农资生产商联系上了,进价相对便宜,而且李龙的名气不小,人家也乐意给他直接送货上门。
所以虽然即将进入冬天,但收购站这边还挺热闹的,不时有人过来拉一车化肥农药离开。
李龙在十月底接收了一卡车从红光皮革厂运过来的皮货。红光皮革厂那边效率很高,合同签好之后就投入了生产,这头一批两百件皮大衣和一百件皮马甲到货,让李龙也松了一口气。
因为刘高楼要过来了。
刘高楼来之前就给李龙说,这趟走的时候希望能够拉走一批皮货,李龙自然没意见。
拉走的都是钱呐。
十月二十二号,刘高楼带着车队过来,这趟过来的不光有刘高楼,还有顾博远,这倒让李龙有些意外。
顾博远回来之前没和李龙打电话,算是突然袭击一样。
顾博远在县里留了一天,和女儿顾晓霞、外孙明明昊昊见了面,聊了聊之后,就回队上去了。
他给李龙说,现在正好处于秋冬换季的时候,伊犁那边的收购站目前算淡季,可能到冬天才会更热闹一些,所以他趁这个机会回来一趟,休息两天。
李龙自然没意见,他听顾博远说在那边那个叫朱万江的当掌柜搞得不错,便也放心了。
顾博远回到四队引起了小小的轰动,毕竟大家都知道他到伊犁那边做生意去了,现在突然回来,有些人就好奇他在那边怎么样了。
不过看着他开着汽车,大包小包的往家里搬东西,大部分人还是能猜出来在那边过得挺好的。
第二天顾博远就去李家,找李建国喝酒。
“我给你说,那边的气候是比咱们这边好。你看啊,种的瓜果什么的比较多,红枣、桑椹啥的都不用压枝子,特别是杏子,第二年照结。”酒桌上,顾博远聊着伊犁那边的风景,“特别是苹果,品种多,也好吃……”
他给李建国他们来了几箱苹果,都是自己开车拉回来的。
还有马肉马肠子,也算是让李家尝个新鲜——其实李龙以前拿过,李家人大多也真就尝个新鲜吧,这玩意儿肉太粗,他们吃不习惯。
“唉,那边的确好,但说实话,我还是想在四队呆着,这里习惯啊。”顾博远边喝酒边说,如果李龙在,会说这叫吐槽,这叫凡尔赛。
李龙会敬着他,李建国才不会呢,他笑骂道:“把你赶到地里让你干三天活,给棉花间苗、打顶,你再说你喜欢这里?不就是因为你在这里不用干活吗?你那点地都我们种着呢,你好意思说这话……自罚三杯!”
“三杯?一杯行了吧,”一听自罚三杯,顾博远立刻认怂,他虽然在外面也算是酒精考验,但和李建国比还是差了些,急忙求饶,“一杯一杯,算我说错了……”
他自己怎么可能不清楚?他这农民的身份还在呢。家里的地让李建国给种着,公粮也是李建国给交着,他自然能到处跑了。
顾博远在这边和李建国喝酒,李龙则在收购站和刘高楼交割。这趟刘高楼再次带过来十台车,而且看样子还有往多的弄的趋势。
没办法,从那边能弄过来值钱的,除了皮子、羚羊角就剩下汽车了。
而且刘高楼也没停留,东西卸下去,转天把白糖、皮大衣等东西拉上之后,就匆匆离开了。
按他的说法,现在哈加盟国那边有些地方已经进入冬天了,冷的很,现在皮大衣和棉皮鞋非常的畅销,得赶紧把这批货送过去。
所以他很忙。
李龙也没留他,他也需要赶紧把这些皮子整理一下。赵辉已经打算往这边来了,他这边积压的皮子不少,这一趟过来,估计又能给李龙带来不少收入。
因此李龙不得不从零工市场找来不少人,在收购站的后院子帮着清理这些皮子,并进行分类。
李龙在零工市场也算名人,经常过来叫人干活。有些老油条对他也算熟了,知道这个老板给工钱大方,中午管饭的时候给的饭菜也很好,所以都很积极的过来。
天气转凉,早暖还有些冷,所以梁双成在这些零工到来之前就已经烧好了热水。
清理皮子主要用的是铁梳子和刮刀,这玩意儿李龙去五交化商场买了不少,现在正好用。
于是后院这里打扫干净后,一个个零工便铺开开始工作起来。前院有水,李龙让梁双成在后院也搞一个大茶壶,里面泡好的茶水,放几个搪瓷缸子,任由这些人喝水。
太阳升了起来,后院暖和起来,这些人一开始干活还有点拘谨,毕竟羊皮是按件计费,刷干净一件两毛钱——虽然有点辛苦,但实打实的赚钱啊。
比摘棉花的钱难赚一点儿,但季节不同,现在能找到赚钱的活已经不容易了。
检查的事情交给了梁双成和孙家强,李龙则有他自己的事情——孟海过来了。
水利局的那个农渠的活干完了,也验收完了,李龙看孟海晒的黑黝黝的脸,笑着说道:
“你说有空我去你家里,嫂子会不会埋怨我把你整的不成样子了?”
“哪可能?你嫂子感谢你还来不及呢。”孟海嗓门一如既往的大,“我给你说啊,现在搞这么个建筑工程公司,她别提多高兴了。
我们队上本身就没多少地,大家都在想着怎么赚钱。扎大扫把、修路这些活赚钱,但不安稳啊。现在有了这么个工程公司,我挂名,也不用出钱,就干活就行了。
你是名人,有信誉,我老婆也相信你。这才成立没多久就搞了两个活,不光是她,我们那些工人都信心十足呢。”
想想也对。工程公司成立,最怕的就是没工程。现在有修路保底,加上下半年接了两个农渠的活,这说明什么?说明李龙是真有渠道能帮他们找到工程。
有工程就能赚到钱,辛苦一点算啥?
队里其他人都羡慕坏了,有不少人都托关系找孟海想要加入到工程队里面来。孟海现在比何玉清更受欢迎——不过孟海也给李龙说了,眼下工程队的人够了。
“有卡车、有铲车,干活方便得很。就是修路的时候为了赶工,所以得多找点人,其他的时候我就不打算招人了,等遇到大活再说。”
李龙感觉孟海是越来越像一个职业经理人了。显然,他也没吃老本,本身也在干活的时候摸索总结,是个可造之才,自己眼光不错。
“这趟过来除了给你说农渠的事外,我还打算回去休息一两天,然后就带人进山,赶在下雪之前把路再往里面修一下,然后明年开春,争取把路修通。”孟海的计划很明确:
“带人进山的话,我就打算多招一些,反正现在闲人不少,多买一顶帐篷的事情,这样干活能快一些。对了,这趟干活赚的钱在这里……”
“不用给我,直接拿着算是继续修路的钱。”李龙摆摆手,“反正你给了我,我还要给你,你记着就行了。”
孟海计划能在明年之前把路修通,这就超出原来的预期了——李龙还是挺高兴的。
他暂时没空去看,手头的事情,一大堆。
如有侵权,请联系:(##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