宙斯小说网 >> 大宋文豪 >> 目录 >> 第326章 徐舜卿的《英雄论》

第326章 徐舜卿的《英雄论》


更新时间:2025年09月16日  作者:西湖遇雨  分类: 历史 | 两宋元明 | 西湖遇雨 | 大宋文豪 
徐舜卿话音落下,锦江阁内霎时鸦雀无声。

方才还热闹的气氛仿佛瞬间就被冻结了,炭盆里银骨炭的“哔剥”声,此刻听来格外清晰刺耳。

他这话以张元、吴昊这两个由宋投夏,并成为李元昊谋主,给大宋带来无数边患的逆臣来讽刺大宋科举埋没人才,逼反贤能。

更将今日通过礼部省试后的人,扭曲成是沾了叛臣“抗争”的光!

这简直是当着众人的面,在狠狠抽打大宋科举制度的脸,更是对在座所有凭借真才实学考出来的举子们的莫大侮辱!

程建用、杨尧咨等人霍然变色,怒意盈眸。

苏轼病后苍白的脸上也骤然涌起一抹血气,他猛地攥紧了手中尚温的酒盏,指节发白,似乎下一刻就要掷杯而起。

苏辙急忙在案下轻轻按住兄长的手臂,目光盯着那几个党项武士。

这些人虽然没带刀,但终归是厮杀汉,要是真动起手来,他们这些士子就算是年轻也毕竟都是读书人,恐怕完全不是对方的对手。

“夏人?”

苏洵到底年纪长,经历的事情多,此刻虽面色沉肃,语气却还保持着镇定。

他缓缓放下酒杯,目光扫过徐舜卿及其身后那些身形魁梧的党项武士。

“老夫倒是孤陋寡闻了,请问,这便是你们夏人的礼数么?”

苏洵语带讥诮,并未直接回应那首挑衅的诗,反而先扣住一个“礼”字。

徐舜卿显然没料到主位上的老者如此沉得住气,微微一怔。

他若真是个党项人,这时候定然就动武了,不过徐舜卿终究是汉人,又读了十几年的书,再加上此时另有图谋,所以反倒皮笑肉不笑地拱了拱手致歉道。

“失礼失礼,在下徐舜卿,忝为夏国枢密承旨御史,方才在隔壁听得诸位乡音亲切,故而前来拜会,惊扰之处,还望海涵。”

他的姿态看似客气,眼神却带着倨傲,显然对于自己的官位很得意。

夏国的庙堂制度是在参考唐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同样有中书、尚书、枢密、三司、御史台乃至开封府等机构,但官制就比较混乱了,经常会有些看起来奇奇怪怪的官名出现。

譬如,这个在大宋根本不存在的“枢密承旨御史”。

不过虽然不清楚其官位大小,但听名字,大约是跟军事相关的要害职位。

“至于那首诗,不过是张元张中书有感之作,诸位皆蜀中俊杰,想必胸怀宽广,当不至因一首小诗见怪吧?”

苏轼再也按捺不住,猛地推开苏辙的手,豁然起身。

他病体未愈,起身急了,身形微晃,脸颊却因愤怒而涨红:“尔等蕞尔小邦,无非仗地利之险,偶得一时之势,安敢如此欺天?我大宋将士血战边关,英灵未远,岂容你在此大放厥词!”

他声调高昂,虽带病腔,却字字铿锵,掷地有声。

徐舜卿被苏轼这般直斥,脸色顿时阴沉下来,他身后的几名党项武士更是齐齐踏前半步,一股凶悍之气扑面而来。

“好大的火气。”

徐舜卿另有图谋,终究是按耐住了,只是冷笑道:“良禽择木而栖,贤臣择主而事。张、吴二位先生乃旷世奇才,在宋国明珠蒙尘,在我夏国则一展抱负,功成名就,此乃天意使然。至于欺天?呵呵,究竟是谁如今在屈野河西,连自家的田地都守不住,百姓任我铁骑驰骋,官军闭城不敢出呢?”

他竟是毫不遮掩地直接拿最新的边境冲突来说事,气焰嚣张至极,似乎就是打算激怒众人主动动手,进一步升级冲突。

“你!”

苏轼还要再争,陆北顾却在此刻站了起来。

他动作不快,甚至先整理了一下因为久坐而微皱的袍袖,然后才抬眼看向徐舜卿。

“徐御史。”

陆北顾开口,声音平静:“你方才所言,有一处谬误,陆某不得不指正。”

徐舜卿挑眉,带着几分戏谑看向这位年轻人:“哦?有何高见?”

“陆某是想说,张元、吴昊之事,与今日在座诸位登科,并无半分因果。”

陆北顾沉稳地说道:“我朝科举,纵有遗珠之憾,然法度森严,取士为公,更是为求天下真才。考生能得中进士,说到底凭的是十年寒窗苦读,是考场之上的文章较量,凭的是诸位考官秉公评判,哪个进士需要借叛臣之事来增光?即便殿试黜落人,凭借真才实学考上来的,谁又会心慌?”

他语气从容,不疾不徐,却将徐舜卿那套扭曲的逻辑清晰地拆解开来,复归正道。

“至于屈野河界务,朝廷自有庙谟远略,也非我等书生可妄议,不过”

陆北顾话锋微微一转,目光扫过徐舜卿身后的党项武士。

“徐御史今日既然是来拜会,当知入乡随俗,此地是开封,是大宋的东京。阁下携锐士闯私宴,言词无状,是想与我等论道吗?还是故意生事?若真想论道,待来日朝堂之上,或两国使节往来之际,自有畅所欲言之时。若是故意生事,在此处对着我等书生炫耀兵戈,恐怕也算不得什么本事。”

陆北顾先是摆事实讲道理,驳斥其谬论,守住大义名分,继而点出对方行为失礼,站住脚根,最后反将一军,讥讽其行为,非使者正道,更非君子所为。

可以说,既保持了士人的风度,又毫不示弱地顶了回去。

徐舜卿被陆北顾这番绵里藏针的话噎得一时语塞。

他本想借着张元诗作挑衅一番,折辱一下这些新科得意的宋国士子,最好能激得他们失态主动动手,自己便可令手下将其暴揍一顿,继而大肆宣扬宋国士人粗鄙无礼。

而若是对方懦弱退让,则可同样宣扬宋国士子畏夏如虎。

但徐舜卿却没料到这年轻人应对得如此得体,条理分明,反让他落了下乘。

“非也,二者皆非,不过是让徐某想起当年之事了.徐某十余年前也曾赴开封参加过省试,只可惜当时考官有眼无珠,未能得中。”

他看着当面众人,话锋一转道:“不知诸位,可否也有如徐某当年一般落榜者?”

陆北顾眼神一凝,几乎刹那就明白了对方的用意。

果然,徐舜卿继续说道:“若是有,不妨来夏国一展抱负,我夏国素来惜才,若是肯来,高官厚禄、豪宅美婢,不过等闲之事罢了,何必在宋国苦苦煎熬?宋国科举不过是拔擢些读死书的榆木脑袋出来,向来是埋没真英雄的。”

在场众人,有通过了省试的,自然也有没通过的。

对于通过省试的人来讲,徐瞬卿的招揽毫无吸引力,因为他们必定中进士,而大宋同样优待士大夫。

可那些没通过省试的人呢?听了这话,又会作何感想?

要知道,在大宋残酷的科举考试制度下,对于绝大部分士人来讲,连着考几十年都无法通过礼部省试,这才是常态。

即便是苏洵、曾巩,不也考了二十年嘛,今年也就曾巩通过了,苏洵照样没通过。

所以,这些落榜的蜀地士子,没有谁就真的有信心,今年考不上,再过两年就一定能考上。

而这些落榜的蜀地士子其实都是认为自己有能力的,毕竟能来参加礼部省试的,最差也是各州前五,在自己的故事里,都是万中无一的天才。

那么自己有能力,为什么没通过省试呢?

反思自己缺点的人肯定有,但绝大多数人,还是会认为考官有眼无珠,亦或是天气等因素.而这次宴会上,再看到通过省试的这些同乡的春风得意之色,他们的心里必然会有嫉妒、失落等情绪,这是人性。

而夏国确实是重视人才,有着张元等被“千金买骨”的先例在前,“高官厚禄、豪宅美婢”这些优厚待遇,只要来投奔,夏国是真的会给。

故此,徐舜卿的攻心话术,几乎瞬间就起了效果。

众人虽然没有内讧,但“没通过省试”的这拨人,态度悄然已不再如刚才那般。

见对方众人被自己一席话给分化了,徐舜卿踱步至窗边,负手望着窗外汴京夜景,声音带着几分刻意为之的感慨:“徐某当年初到夏国,始觉人在异乡,颇为彷徨,幸得张中书劝慰,言‘英雄何愁无用武之地?’,而亲身经历好水川之战后,更觉张公英雄气概,彼时作《英雄论》一篇。”

“徐御史既已投夏,何必再提旧日文章?”有人冷不丁地问。

“此言差矣!文章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。”

徐舜卿转身,极有信心地说道:“徐某虽身在夏国,却始终以文章自许,今日既然有缘相逢,何不借此机会,以文会友?”

说是以文会友,但其实是徐舜卿自负才学,打算压这些通过省试的蜀地士子一头,从而更进一步,彻底涣散对方的人心。

他不待众人回应,便自顾自地拿起旁边的纸笔,但见其运笔如飞,字迹雄浑有神,竟是一手颇得颜体精髓的好字。

苏轼本欲斥其虚伪,却被苏洵以目制止。

苏洵缓缓捋须,低声道:“姑且观之。”

不多时,徐舜卿掷笔而立,一篇墨迹未干的《英雄论》展现在众人面前。

他随后拿起这篇文章,朗声念道。

“《英雄论》

夫英雄者,非独以勇力冠世,盖明于时势、达于去就者也。昔管仲释囚而佐桓公成霸业,韩信弃楚而归汉室开鸿基,岂非审时度势之明证耶?

今之论者,每以忠义相苛,然明珠暗投则光曜不显,良骥伏枥则神骏难彰。故君子观风云之变,择时势以立命,不可拘于尺寸之壤而自缚矣。

尝观关中张公,少负奇才,通晓兵机。初试宋廷,屡困科场,有司以俳优之文取士,而使龙蟠之士屈就绳墨。奔至西垂,夏主倒屣相迎,授以中书之职,咨以军国大计,及至好水川一战,威震天下,使宋主寝不安席,真英雄也。

或诘之曰:‘背宋投夏,非臣节也’,此言陋矣!昔孔子适楚,孟子游梁,圣贤不固守一邦。今天下之势,宋主有贤才而不得其用,然夏主锐意进取广开贤路,天下英雄纷纷投效,尽展安邦定国之能,意在佐明主而成霸业,煊赫于当世,流芳于青史。岂若宋廷诸公,终日吟风弄月、党同伐异,而忘燕云之耻乎?

且夫良禽择木,非慕高枝而弃故林,实因嘉木能容其振羽;贤臣择主,非贪禄位而背旧邦,盖惟明主可尽其才。观张吴二公,在宋则为落第举子,入夏即成帷幄重臣,非其才忽长忽消,乃所用者异也。

故曰:英雄之兴,待风云而际会;豪杰之用,因主明而彰耀。若尾生抱柱至死而不悟,岂不愈于老死牖下,与草木同腐乎?”

徐舜卿的声音抑扬顿挫,带着强烈的煽动性。

他每念一句,厅中苏洵等人的脸色便难看一分。

这《英雄论》通篇诡辩,以管仲、韩信自比,将张元、吴昊的叛国行径美化为“明于时势、达于去就”的英雄壮举,将大宋科举斥为压抑人才的“俳优之文”,将夏主捧为“倒屣相迎”的明主,甚至搬出孔子、孟子周游列国的例子来为其叛国行为张目!

最后一段,竟将坚守故国气节者比作愚蠢抱柱而死的尾生,言其结局反不如“择木而栖”的叛臣能建功立业避免“老死牖下”。

这已不仅仅是挑衅,简直是赤裸裸地为叛国者唱赞歌,是对忠义气节的践踏!

念完,徐舜卿负手而立,却是面有得色。

“拙作在此,不知可有哪位愿意赐教,让徐某也见识见识‘大宋才子’的文章风采?”

阁中一时寂静。

这文章虽是为张元叛宋辩护之作,但不得不承认,其文辞老辣,引经据典,气势磅礴,确实非寻常之作。

如果水平不够,这时候上去临场发挥,肯定是压不下徐舜卿气焰的,反而自取其辱。

“我大宋人才济济,蜀中文教更是不凡,英才辈出,怎会以多欺少?”

而这时一直都没吭声的崔文璟,忽然开口建议道:“徐御史当面的二人,老者落榜,少者省元,不若你自己挑一个作为对手?”


上一章  |  大宋文豪目录  | 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