宙斯小说网 >> 大宋文豪 >> 目录 >> 第361章 授官名单

第361章 授官名单


更新时间:2025年10月18日  作者:西湖遇雨  分类: 历史 | 两宋元明 | 西湖遇雨 | 大宋文豪 


与此同时。

陈顗回到了使团下榻的驿馆,都亭驿。

此驿建于唐代,是当时汴州最重要的驿站,最初被称上源驿,后来到了后晋天福五年,也就是距今一百一十七年前,才改名叫做都亭驿,并一直沿用至今。

作为开封最大的官驿,它拥有多达五百二十五间房间,负责接待各国使团。

此前徐舜卿所属的夏国使团,就住在都亭西驿,而辽国使团的下榻地点,则是占地面积最广的都亭北驿。

嗯,没错,驿馆的区域分布是按以大宋为中心的方位来安排的.要是大理国的使团来了就去南驿,高丽国的使团则去东驿,其他小国也有空闲的地方单独安置。

走路时,陈顗的步履略显沉重。

方才在樊楼与陆北顾那场关于正统的论战,仍在他脑中回荡。

他推开房门,见辽国正使左监门卫大将军耶律防正盘坐于榻上,就着烛火擦拭一柄镶嵌绿松石的匕首,动作不疾不徐。

“林牙还未歇息?”陈顗勉强挤出一丝笑意,问道。

林牙,是辽国官名。

辽国北面官有行枢密院,作为枢密院的派出机构,其中有北面都林牙、北面林牙承旨、北面林牙、左林牙、右林牙等官职,是掌理文翰之官。

也就是说,耶律防身上既有荣誉性的军职,同时也是一名文官。

“没呢,睡不着。”

耶律防抬了一下头看他,随后将匕首举至眼前,端详刃上寒光,问道:“看你神色,发生了什么事情吗?”

耶律防汉语很流利,但却带着草原人特有的奇怪腔调。

而跟夏国正使野利莽把汉人副使徐舜卿当路边野狗看待不同,辽国正使耶律防虽然是契丹贵族,但对待汉人副使陈顗的态度却很温和,双方就是朋友间的正常交流。

实际上,这种态度差异,跟夏、辽两国的具体国情是有很大关系的。

夏国的主体是党项人,汉人在人口中的占比很低,而汉人士大夫在政治上虽然被夏国所需要,于庙堂中也具有一定地位,但缺乏相应的军事、经济基础。

说白了,夏国的汉人,就是打工仔。

而辽国就不一样了,幽云十六州是辽国最重视的土地,没有之一。

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汉人,始终保持着独立性极高的经济、军事、政治体制.经济上汉人农民耕种自己祖辈传下来的土地,使用唐制两税法来“计亩出粟”;军事上汉人组成单独编组的地方部队,负责城防乃至边境守卫;政治上汉人有自己的南面官制,仿唐制设三省六部,官员绝大多数都由汉人充任,管理幽云十六州的民政事务,与契丹北面官制并行,形成二元治理体系。

所以在辽国,汉人其实地位一点都不低,是仅次于契丹人的二股东,下面还有渤海、奚、室韦等族呢。

再加上跟夏国那种推行不彻底的汉化不同,辽国是真的在坚持不懈地搞大规模汉化,虽然至今还保持着游牧帝国的某些制度特征,但上到皇帝下到贵族,基本全都会说汉语、识汉字,甚至会吟诗作赋。

这当然有助于辽国维持稳定,但代价嘛.就是辽军的战斗力开始逐年下滑了。

不过话又说回来,契丹人跟匈奴人、鲜卑人、突厥人,战斗力本来也不是一个档次的。

契丹人就算是在巅峰时期也没少被汉人暴揍,属于跟柔然人坐一桌的那种。

稍微了解五代史就知道,要是石敬瑭不主动割让,就凭契丹人自己,永远都不可能啃得下幽云十六州。

也正是因为幽云十六州来之不易且战略地位无可取代,辽国才这般珍视。

随后,陈顗把今晚在樊楼发生的事情,简单地跟耶律防说了一遍。

“宋国这位新科状元郎岁数也不大吧?怎地让你这饱学之士也难招架?”

耶律防放下匕首问道。

他的话语间没什么嘲讽的意思,就是单纯地好奇。

因为按照常理来讲,年轻人的学识积累,是不该比中年人更强的。

陈顗苦笑一声,在耶律防对面坐下,自顾自倒了杯冷茶一饮而尽:“何止难招架林牙,我今日方知,南朝人物,不可小觑。”

看到有文房四宝,他研墨、提笔,按照记忆誊录出了陆北顾的《正统论》,铺在案上。

“请林牙一观。”

耶律防接过纸张。

他的目光扫过字句,起初尚显随意,渐次凝重,读到“未革部族之制则效汉法,譬若邯郸学步,未得汉礼之髓,先失从前之步”时,指节不由扣紧,纸缘微皱。

室内静默,唯余烛火间或跳跃的光芒映在他的眸中。

耶律防反复看了两遍,方缓缓抬头:“当真厉害。”

“此文之意,非止于辩驳,他是在立旗,在为南朝张目,其志不小.你看他论‘民心’一句‘南望故国,未尝一日忘汉家衣冠’,此言诛心!若南朝他日真有北图之志,这便是最好的檄文,我朝治下汉民众多,此论流传,隐患无穷。”

“那我等是否需有所应对?或可禀明朝廷,早作筹谋?”

耶律防却摇了摇头:“应对?如何应对?难道因一少年文章,便兴师问罪?徒显我朝无容人之量况且,文章之道,在乎人心,非刀兵可禁。”

陈顗倾身向前,说道:“林牙可记得去岁同样是你我使宋,见其朝堂诸公,虽位高权重,言谈间多是权术算计,或固守经典,迂阔难行.如此年轻,却能有此宏阔视野,直指要害者,实属罕见。”

耶律防忽然说道:“有点像一个人啊。”

“林牙是说?”陈顗似乎也想起了什么。

“富弼。”

耶律防干脆道。

庆历二年的时候,辽国趁宋夏战争之际集结兵力,以武力威胁索要后周收复的关南瀛、莫二州及三关十县地界,并放言若大宋拒绝便撕毁澶渊之盟再启战端。

当此危局,富弼临危受命出使辽国,面对辽兴宗在接待时故意刁难要求宋朝国书使用“献”“纳”二字以彰显辽国尊贵地位,富弼据理力争,指出宋辽为兄弟之国,“献”字实不合礼制。

而面对辽国武力威胁与领土要求,富弼坚决拒绝割地,并提出以增加岁币换取和平,经多次交涉终使辽国放弃割地诉求,让大宋成功渡过了战略危险期。

“算了,此事暂且按下。”

耶律防沉吟道:“眼下更紧要者,是‘圣像’之事。你我将此见闻牢记于心,归国后如实奏报即可。至于这位陆状元且看他在这波诡云谲的南朝官场,能走多远。”

陈顗默然,他收好那页《正统论》,只觉薄薄纸张,重若千钧。

耶律防再次拿起匕首,指尖轻弹刃身,发出清越鸣响:“天下英雄,不可小觑。可惜,如此人物,不为大辽所用。”

语声中,竟似有几分遗憾。

翌日,天光刚微亮,吏部流内铨的值房内就已然忙碌起来。

案几上,堆积着厚厚的新科进士档案,以及各地州军、京中诸司报上的职缺文书。

流内铨的官员们低首翻阅,时而低声交谈,时而提笔在草拟的名单上勾画。

拟定新科进士的授官去向,是吏部最重要的职责之一,既牵动着数百人的命运,也暗含着庙堂各方势力的博弈。

而经过连日的审核、评议,在今天,一份初步拟定的名单终于成形。

吏部流内铨的官员仔细核对无误后,由主官王畴将其郑重封入函匣,由专人送往政事堂。

这份名单,需经宰执们共同商议复审,最终由官家御批,方能生效。

政事堂内。

宰相富弼与文彦博分坐东西主位,参知政事王尧臣、曾公亮陪坐下首。

四人面前,摊开的正是吏部呈上的那份共有十多页的名单。

根据吏部的意见,状元陆北顾拟授从六品下的将作监丞、枢密院在京房主事;榜眼章衡、探花窦卞拟授从八品下大理评事、通判诸州;罗恺、郑雍拟授两使幕职官;朱初平以下诸一甲进士及第者拟授初等职官;诸二甲进士拟授试衔大县簿尉;诸三、四甲进士拟授试衔、判司簿尉;诸五甲及诸科同出身,则需守选等候空缺。

名单末尾还附注了部分因各种缘由返乡主动放弃的人员,譬如直接放弃进士功名的章惇,以及保留进士功名但放弃本次授官的苏轼、苏辙。

文彦博看了看其他三位宰执,率先开口:“今科进士授官名单,吏部斟酌颇细,大体依循旧例,诸位可有异议?”

几人都没急着表态。

文彦博也把目光重新落回名单上,首页的“陆北顾”三字,在其拟任官职后,吏部还特意用小字标注了御史台、馆阁及三司等备选去向。

王畴这么做,显然是为了完成贾昌朝的要求,但同时又不想背锅。

“从状元开始议吧。”

曾公亮捻须沉吟道:“陆北顾连中四元,风头无两,才具亦是上佳。但我觉得枢密院在京房主事一职,权责虽重,却终究是军务机要,于其才能施展恐非最佳。”

曾公亮与宋庠同为天圣二年进士,虽不如“天圣四友”那般密切,但交情还是有的,故此,他受宋庠之托,并不想让陆北顾去枢密院。

王尧臣接口道:“状元初授,历来以外放军、州通判为主,以示朝廷重才亦重历练,我觉得还是按惯例比较好。”

文彦博微微颔首,不置可否,转而看向一直沉默不语的富弼:“彦国意下如何?”

富弼的目光停留在陆北顾的名字上,脑海中闪过欧阳修前几日私下跟他说过的话。

欧阳修当时言辞恳切,希望将陆北顾这等锐气十足的年轻才俊放入御史台,以振颓风、肃纲纪。

同时,富弼也深知贾昌朝在枢密院的势力盘根错节,若让陆北顾进入枢密院,无异于羊入虎口,不仅难有作为,恐还会被贾昌朝借机拿捏甚至打压,这绝非欧阳修所愿。

更重要的是,富弼自己也是跟贾昌朝极为敌对的。

所以,片刻沉寂后,富弼缓缓抬头说道:“陆北顾的殿试文章后来我看过,称得上是见识宏远,心系黎庶。如今御史台正值用人之际,欧阳永叔屡次建言充实台谏,我以为,不若授其殿中侍御史里行之职,使其得以执掌风宪,纠劾不法,于国于人,皆为上选。”

此言一出,堂内顿时一静。

殿中侍御史里行,虽然地位远比不上三司或枢密院的案、房主事,但职权特殊,有风闻奏事、弹劾百官之权,并且是唯一一个新科进士入仕就能够成为“朝官”的差遣。

其他任何差遣,都是没资格上朝的。

文彦博眸光微闪,心中开始思量。

富弼此举,既有顺应欧阳修请托之意,更深层次的目的,恐怕是想阻止贾昌朝将陆北顾纳入掌控。

文彦博略一权衡,相比于对付赋闲在家的宋庠,眼下与富弼维持同盟共同应对贾昌朝更为重要。

而且此举于公于私都说得通,他便颔首道:“彦国思虑周全,陆北顾确合御史之选。”

王尧臣与曾公亮这两位执政对视一眼,见两位宰相意见已趋一致,便也不再有异议。

王尧臣道:“富相所言甚是,台谏确需新鲜血液,只是此举超擢过甚,需得寻个妥当理由上奏官家,以免物议。”

“理由现成。”

富弼淡然道:“陆北顾此前以《英雄论》驳斥夏使徐舜卿之谬论,已然彰显其风骨见识,可为‘才堪御史’之明证,且御史台如今空缺颇多,亟需补充,正当其用。”

富弼亲自提笔,将陆北顾官职和差遣的任命,从“将作监丞、枢密院在京房主事”改为“将作监丞、殿中侍御史里行”。

接下来,政事堂里的宰执们,又对其他进士的拟授官进行了讨论,其他进士的任命,也或多或少地进行了修改。

譬如按照正常授官惯例,赐五甲同进士出身的沈括,应该是守选等待官职任免的。

但是韩琦此前跟张方平沟通过,然后韩琦叮嘱了文彦博,让文彦博把沈括塞到盐铁司的胄案去任职,负责改良军械。

再譬如吕惠卿,按他的排名,应该外放到比较偏远的军、州,但曾公亮亲自出面帮他改成了位于靠近开封的真州,担任真州军事推官,方便曾公亮就近照拂。

类似的例子非常多,所以这份政事堂复审的名单跟吏部原本呈上来的名单有很大出入。

而这份名单虽然最终还需要官家御批,但按照官家的性格,大概率是不会驳宰执们的面子的。

最后,政事堂复审议定的新科进士授官名单,由中书省吏人谨慎封缄,覆以青绫,置于朱漆托盘内,由一名身着绿袍的中书省堂后官双手捧持,趋步送往禁中。


上一章  |  大宋文豪目录  |  下一章